查看: 22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黎鲁谈政治运动中的三国连环画创作

[复制链接]

4352

主题

6718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网站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2:0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788藏友之家有待您的加入,全心全意打造收藏品之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前副总编黎鲁,他于1956年提出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实习生 沈震宇 图


  黎鲁绘制的连坛画家们的肖像,包括赵宏本(左上伏案者)、钱笑呆(上排左三)、陈光镒(上排右一)、刘锡永(盆栽后)等

  徐佳和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2015-03-04
  1957年初版《三国演义》连环画去年底重新整理出版。从最初确定《三国演义》连环画的选题、讨论如何着手开始,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的黎鲁与责任编辑杨兆麟就一直为连环画《三国演义》是原封不动完全忠实于原著,还是“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观点”而争论。
  1957年初版《三国演义》连环画前不久重新整理出版,再一次掀起了连环画在当下如何生存发展的讨论,同时,对1950年代的连环画大发展时期的回顾也渐渐丰盈起来。
  从1956年确定《三国演义》连环画的选题、讨论如何着手开始,时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的黎鲁与当时的责任编辑杨兆麟,就一直为连环画《三国演义》是原封不动完全忠实于原著,还是“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观点”而争论。这样的争论也丝毫不妨碍《三国演义》成为连环画史上的经典,反而成为一时佳话。
  作为1957年《三国演义》从绘制到出版的见证人之一,年逾九旬的黎鲁对连环画这门曾经辉煌的艺术形式的情感十分深厚,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他还拿出自己亲手绘制的连坛画家们的肖像,从顾炳鑫、赵宏本、徐正平、陈光镒、刘旦宅,到仍健在的贺友直等,那些在连环画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名字,令人感慨不已。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下简称“艺术评论”):195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什么在古典名著里选择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呢?
  黎鲁:以前私营的新美术出版社里,文学修养非常高的文字编辑吴侬零零碎碎出过一些《三国演义》连环画,前后出版了17种,1956年新美术出版社合并到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年是个很特别的年份,是知识分子的春天。因为公私合营,所有制非常单纯,都变成了公有制全民所有,这在社会上达成了共识。当时有一股新气象,这种情况下大家摩拳擦掌,想法比较统一,对共产主义有一种历史上不曾出现过的信仰,毛主席指引我们什么方向就奔向什么方向。当时大家觉得要完成向社会主义进军的规划,积极性都蛮高,责任编辑杨兆麟等等想尽一切办法制定规划。
  宣传部长开大会,认为当时的连环画创作有“三多”的现象,其中一多就是“古装多”,但是古装题材是1954年胡乔木提出来的,因为新的现实题材毕竟没有那么多,每年400种连环画出版任务是出版局的规定,哪里来那么多的现实题材?还有一多是“战斗故事多”,因为孩子爱看啊。政治运动直接搬到连环画里,是不可能的,三反五反,不可以直接搬到连环画里。大家都开始动脑筋开发新题材,但我们总要听胡乔木的,还是要多出版古装连环画,于是计划把已经出版了十多种的《三国演义》继续扩大,出成一套。当时北京出版了《水浒》连环画,我们上海出《三国》连环画,理所当然。那时候,做领导还便当,没有限制没那么多矛盾,大家思想一致,都非常崇拜共产党,在特定的时代,即使有些什么小矛盾,也可以化解,生产关系没有问题,按部就班生产没什么问题。现在还是有那么多人看《三国演义》,当然也证明我的想法是不错的。
  后来“运动”来了,《三国演义》在“文革”中也是“大毒草”。
  艺术评论:《三国演义》连环画从1957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62年出全,整个过程中,有没有受到当时政局变动的影响?
  黎鲁:《水浒》、《红楼梦》连环画的创作过程没有遭遇“政治运动”,《三国演义》连环画从一开始出版,还没有出完,就开始“反右”运动,强调阶级斗争。《三国演义》受到当时的政局影响颇大,一会儿这本能出版,一会儿那本又不能出版,当时杨兆麟主管内容,有几本是不让出,比如《击鼓骂曹》,还有一些神话故事《左慈戏曹》,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比较荒诞,也没有用上,但这些漏掉的,在很多年以后上海画报社出了一套《三国补》里全部补齐了。
  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提出建议请高手写字,为封面题字的贺天健是我找来的,装帧请了江南春,编辑组长是贺友直。其实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做编辑,于是编辑是轮流做的。大家都还是有点顾虑,因为要和旧时代决裂,不能把旧时代的东西无批判继承。
  1956年比较特别,解放后一会儿纠“左”,于是出现批海瑞,一会儿批“右”,变动很快,一会儿“左”一会儿“右”,一直到“文革”全面“左”,所以《三国演义》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倒霉。1962年的政治环境、政局变来变去。许多人跟着风跑。一直到改革,许多人的思想还是不够解放,还是怕。
  中国的历史太复杂了,这也是中国人爱“三国”的理由吧。《水浒》的农民起义太单纯:贫富不均仗义执言,“三国”里的人性非常复杂,看了可以得到许多智慧。主持改编工作的杨兆麟在运动中受到很多冲击,被“精简”,我也是被“精简”人员之一。
  艺术评论:为什么《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连环画里,只有《三国演义》一直在重版发行?
  黎鲁:照理,《水浒》应该更符合当时的意识形态,更具有政治情结,其中的“造反”、农民起义、草莽英雄形象,大家都喜欢看;《西游记》崇尚自由,也很好玩,毛主席特别崇拜《西游记》里面孙悟空大闹天宫“打了个稀巴烂”。但是为什么唯独《三国演义》却是畅销不衰,一再重版?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看三国?出版社没有把握是不会再版的。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可能与中国的社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关系。三国是三个集团之间的互相博弈。《三国演义》连环画由杨兆麟编文,他有时候的看法与我不一样,我们有过公开争论。
  我以为这是一项大工程,曾经说过如何去体现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观点、革命的观点。而杨兆麟说:“我想,既然社会主义的人民出版社可以一字不差地出版《三国演义》,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可以不加改动地出版《三国演义》连环画。”他的想法是完全忠实原著。
  后来我一想,到底怎么新,其实我心里也不知道,蛮空的,现在可能可以做到了,比如易中天就可以用科学新观点来讲“三国”。我不能一定要求人家照我的意思办,最后,我还是听杨兆麟的意思,放弃己见。结果,《三国演义》连环画还是出来了,我实在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读者,那么多再版。
  艺术评论:现在的连环画创作题材上没有什么框框了,但为什么还是“厚古薄今”?
  黎鲁:无视年代才会造成一种差距。现在画连环画的稿酬与当时比,是比较少的。当时也有人认为连环画的稿酬太高了,画一幅连环画20元,而当时齐白石的一幅画也不过20元出头,所以让那些即使不画连环画的名画家画画连环画,他们也挺高兴的,按劳分配嘛。但是,那时候群众已经有意见了,认为连环画的稿费太高,但是真正拿20元的不多,贺友直也不过拿13元的标准,更多的是5元、8元、13元这几种,但是与当时的收入相比,已经相当好了。
  艺术评论:您在您的书里有写到,您也画过《三国演义》?这是怎样一个情况,最后出版了么?
  黎鲁:我也画过“三国”,1972年在干校里画的!5个干校里的人画了《赤壁大战》,这是工宣队提出来的,本来我全天都要干农活,让我画画的时候就变成半天劳动。这让我和很多老画家都能在一起,我和徐正平、陈光镒在一起画,我很开心,能向他们学很多东西,这样搞了好几个月,回到上海又画,但等到全部画好,又不让出版了,因为“儒法斗争”。既然曹操是法家,诸葛亮是法家,刘备是儒家还是法家无法肯定,上面的领导只能不了了之,画稿子还在。然而当时情况下,画家们都几年没有画过了,大家都想要画得好,古代的东西,要画得逼真,有出土文物可以做参考,所以画得很慢,三个人起铅笔稿,两个人钩线。工宣队就有点急了:“你们什么时候可以拿出来?”我当时是小组长,压力还很大,但是你批斗管批斗,我该怎样画还是怎样画。后来我编的《官渡之战》也没有出版。《舌战群儒》200多幅,也没有出版。我们画了一年多,从1972年画到1973年,出齐与否已经不是一个追究的问题,大家都是跟着形势走。当时杨兆麟、庄宏安也参与编文,要“斗批改”,“文化大革命”斗倒权威,要批判权威。于是一心为公,大家合作要把“三国演义”搞好。
  为什么当时在被定性为“大毒草”的情况下“三国”还会被要求重新画?我猜想是因为有领导不满意全国人民八个样板戏的现状,即使连环画,在解放二三十年后也应该有新的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QQ:1012647660龙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永久免费藏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560
QQ
1楼
发表于 2015-3-15 09:59:04 | 只看该作者
支持发帖 欣赏学习
姓名:王 正 (认证店主  网店试用期:2014年03月19日至2015年03月19日)
地址:宁夏固原市彭阳路40-1号   邮编:756000
手机:15825392321
农行:6228481208087725071 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