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珍邮的思考

[复制链接]

4352

主题

6718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网站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19:5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788藏友之家有待您的加入,全心全意打造收藏品之家!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集邮到了一定阶段后,势必要加强对珍邮的研究。
  “珍邮”,即珍贵的邮品。国际集邮联评审总规则中,有“珍罕性”的规定,具体解释是珍贵的、稀少的邮品。“物以稀为贵”这是集藏界公认的通则。人们对珍贵的物品都感兴趣,它能引起普遍的好奇心。集邮者对珍邮一词,并不陌生,提及世界的、中国各个时期的珍邮能说出一、二、三。已有专门著作加以介绍,如《中国珍邮》、《世界珍邮》。珍邮对大多数集邮爱好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珍邮不是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在邮政事业发展中,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然形成的,我们虽然不能拥有它,但开展珍邮的研究还是十分必要的。林霏开先生说得好“研究珍邮是学术问题,邮政史问题”。我们期望开展珍邮研究,把世界上的、中国邮政各个历史时期的珍邮都是怎样产生的?新世纪会不会再有珍邮出现?把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提到集邮日程上来,认真加以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
  最近李伟在《集邮报》发表文章,研究珍邮是怎样形成的,看了以后很受启发。他以普五为例,阐述了有些邮票刚发行时很普通,不被人们重视,但后来却出乎意料地变成了珍罕品。我认为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因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始。以普票为例,在人们心目中是各种邮件都贴用的,面值齐全,发行量大,使用时间长,票幅小,图案基本固定的邮票,尤其是普28以前发行的普票,都不发行公告,全套又分批发售,都没把它当回事。纵观各套邮票的发行,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条件。如普五,雕刻版,发行量小,为了适应当时寄递包裹和国际邮件的需要而发行的高面值邮票,在邮政窗口消耗很多,又因面值高(旧人民币41万元),一般集邮者对此高价邮票,望而却步,邮迷也舍不得买几套来收藏,所以留存在集邮者手里的数量就少。由于发行量小,消耗量大,留存的少;从三者关系的变化中,普五便成为珍罕品了。我认为这也是普遍规律。用这条规律去研究邮票和邮票发行史,是很有意义的事。
  “普通邮票不普通”是集邮家郭润康先生的一句名言。在普及集邮知识活动中,我给中学生讲“普廿三民居邮票”时,阅读了集邮家的有关著作和文章,加深了我对普票的认识,特别是普廿三民居邮票,先用维发机印刷,后改用乔利机印刷,由于两种不同印刷机上配套的打孔器不同,于是出现两种不同齿度,俗称粗齿、细齿。有两种齿孔的邮票是10、20、30、40、50分和1元共六枚。该套邮票从1986年4月1日起陆续发行。发行之初人们没留意,在通信领域内消耗量很大,收藏量较少,六枚粗齿票较为稀少,集邮研究者把这六枚印量小,消耗多,留存较少的粗齿票称之为“民居中的六珍”。在我对此有了深刻理解之后,便从拥有的大量信销票去寻觅,果然很少,粗齿票所占比例为6.8%。实践证明搜集六枚粗齿票的难度真大。至于实寄封、片,因普廿三发行至今,已有十六年的历史了,收集就更不容易了。普廿三民居“六珍”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邮政发展中形成的。实践证明它的产生是符合前述的两条规律的。我认为“民居中的六珍”确实是较为珍罕的,其珍罕性有待集邮者的共识,有待于在邮政历史的发展中去接受验证。我们应怎样去看待它呢?集邮家陈志川说得好,“罕少的不一定贵,贵票非一定罕”。不要以金钱论邮品,而要以邮识论邮品。

作者:  张兴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QQ:1012647660龙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永久免费藏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560
QQ
1楼
发表于 2014-9-8 09:42:54 | 只看该作者
对珍邮的思考  学习
姓名:王 正 (认证店主  网店试用期:2014年03月19日至2015年03月19日)
地址:宁夏固原市彭阳路40-1号   邮编:756000
手机:15825392321
农行:6228481208087725071 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