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平五铢与永安五铢

[复制链接]

4352

主题

6718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网站副站长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1 10:3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魏自太和十九年(495年)始铸造太和五铢起,出现过一个比较稳定的钱币流通局面,可能是官府和民间都存在铜料不足的限制,虽然允许官私并铸,但显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太和五铢只是在京师和周边区域流通,还是不能满足全境各地的需求。因此在永平三年(510年),又重新开始铸造了五铢钱。
      《魏书·食货志》记:北魏“世宗永平三年冬,又铸五铢钱。肃宗初,京师及诸州镇或铸或否,或有止用古钱,不行新铸”。由史料记载这种五铢钱的铸造时间,人们产生了这样的推测:永平五铢是在太和五铢之后铸造的,必然会在文字或工艺上和太和五铢有一定的传承。由此,一种直径23毫米许、重约3.4克、钱文为“五铢”的钱币,被钱家广泛认可为永平年间所铸,史称“永平五铢”(图1)。这种钱字笔画整秀,瘦挺有力,五字交叉的两笔直中带有屈意,审其钱文气息,与其前的太和五铢,以及其后的永安五铢,确有承上启下的势态。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尚书崔亮奏:“铸钱方兴,用铜处广,既有冶利,并宜开铸。”《魏书·食货志》记:“自后所行之钱,民多私铸,稍就小薄,价用弥贱。”私铸钱的大量出现,让某些同是在永平年间铸造的五铢,发生了很大的变异,造成后人对永平五铢的认定产生了分歧。有一种“五铢”两字更接近后来出现的“永安五铢”钱文的(图2),被认为更有可能是“永平五铢”。但是正因为永平五铢钱文没带上年号,给后人对永平五铢的最后认定造成了困惑。
       北魏后期,政治黑暗,贵族和官僚的生活日益腐朽,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发生了六镇起义。起义虽被镇压,但从此北魏政权分崩离析,大权旁落于军阀手中。孝明帝武泰元年(528年),权臣尔朱荣在河内(今河南沁阳)发动叛乱,立元子攸为帝,即孝庄帝。他得以挟帝自重、权倾天下,由于骄横跋扈过甚,终被孝庄帝所杀。至此北魏政权亦基本瓦解,很快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孝庄帝继位之初,由于社会上流通的钱币私铸猖獗,普遍轻小,薄如榆荚,史书有说这些钱“上贯即破,入水不沉”,百姓间有鸡眼、环凿等贬称。永安二年(529年),朝廷推出了“永安五铢”新钱。《魏书·食货志》记:“永安二年秋,诏更改铸,文曰永安五铢,官自立炉,起自九月,至三年正月而止。官欲贵钱,乃出藏绢,分遣使人于二市卖之”,“利之所在,盗铸弥众,巧伪既多,轻重非一,四方州镇,用各不同”。朝廷为提高和稳住新钱的币值,新钱刚推出四个月,就不得不停铸,先拿出库藏的绢帛在市上贱卖。如此举动的确提高了新钱币的购物价值,然而因此又导致了“盗铸弥众,巧伪既多”。
      永安五铢外郭较阔,钱文对读。永安五铢实际上并无内郭,只因“永安”二字书写变幻,其“永”字下笔和“安”字宝盖置于内郭位写成一线,近似连接内郭状态。同样横书的“五铢”两字,其“铢”字右边也近似一线,也如同内郭之形状(图3)。永安五铢钱多见素背无文,因民间盗铸严重,钱多大小不一(图4)。一般径约22毫米、重3克左右,与永平五铢同时流通。轻小者径18毫米、重仅2克,与鸡眼钱、环凿钱等劣质小五铢钱并行。
      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即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史称东魏。次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史称西魏。北魏分东魏、西魏后,虽然北魏已成故事,但是永安五铢在两魏继续铸造,而且大多钱式完全依照旧样。在不同地点、不同场合、不同年份铸造的永安五铢,虽说依照旧样,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如有的文笔特粗,有的在钱面或钱背增加了星点(图5),若要说清其来龙去脉,已非易事。
      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时,社会上币制更为混乱。武定元年(543年)有齐文襄王奏请割除钱币流通中出现的弊端,整顿币制。他的奏请被朝廷采纳,派员到各州镇收集铜和不合格的钱币,然后全部熔化重新铸造符合要求的永安五铢。但是当时社会并未进入完全大治状态,那些参与熔化劣钱重铸新钱的人员,也各自抱着图利的心态,并未与朝廷保持同一条心,他们是执法犯法,暗中干起盗铸钱币的勾当,于是钱币重新一步又一步地薄小起来。到武定六年(548年),文襄王又提出:既然钱币上标有“五铢”,那铸造的钱币重量必须名实相符,要求每枚钱币重量确实达到了五铢才能入市。当时称,测每一百枚钱币的重量应该是一斤四两二十铢,要求各地都以此为准。他还提出:凡京都和其它州镇郡县市场门口,可以悬挂两支标准秤杆,凡民间的私秤都以标准秤为准,凡私人铸造钱币也不禁止,只要每枚钱币的重量符合“五铢”要求,都可以听凭使用。规定假如入市的钱币重量不足,或虽然重量达到了,但是掺杂铅镴,都禁止使用。如果有人经常带小、薄、杂钱入市,一经查获,其钱全部判给查获的人。为避免因立即查禁小、薄钱后,百姓交易发生困乏或断绝,还设定了在京都限期五十天,在其他州镇郡县限期一百天的期限。孝静帝让朝廷官员共同讨论了文襄王的奏请,结果大家认为当时谷物贵昂,不宜马上实行,或可“请待有年”。最后孝静帝听从了大家的意见,让这样的钱币大整顿成了历史的泡影。
       永安五铢除了常见的素背钱式,还有两种钱式特别引人注意,一种是钱背为四出文的(图6),并不多见;另一种是钱背穿上置有一个“土”字的(图7),更加罕见。关于这两种钱的铸造背景,说法颇多,耐人寻味。
       永安五铢背有四出纹者,传说是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年)所铸。
       南宋洪遵《泉志》引《三国典略》曰:“西魏大统七年正月,东魏有雀衔永安钱置渤海王前,欢世子澄乃令百炉别铸此钱,邺中号令公百炉钱。”钱背四出,追溯到东汉灵帝有铸背四出文五铢钱,百姓传言,预示汉王朝四道而去,似乎给东汉带来了厄运,故所谓“令公百炉钱”(图8),或亦在预示东魏将重蹈东汉之辙。
      《隋书·食货志》记:东魏武定年间,高欢承铸永安五铢,“迁邺以后,百姓私铸,礼制渐别,遂各以为名。有雍州青赤、梁州生厚、紧钱、吉钱、河阳生涩、天柱、赤牵之称”。史书中说到了多种私铸钱的别称,仅勉强能够对上一二,今已大多难作分辨。东魏孝静帝天平年间(534年-537年)洛州刺史王则曾销毁洛中铜佛像铸钱,有称之为“河阳钱”。《北齐书·王则传》记:“元象初,除洛州刺史,则性贪婪,在州取受非法,旧京诸像,毁以铸钱,于时世号河阳钱,皆出其家。”又据史书所记“梁州吉钱”,人们将那种钱背穿上置有的“土”字,与穿口合并读成“吉”字(图9),认为这就是与史书所记梁州吉钱,于是被许多钱家认定为是当年梁州特铸的吉祥纪念性质钱币。
作者 邹志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QQ:1012647660龙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9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永久免费藏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560
QQ
1楼
发表于 2014-11-4 17:41:31 | 只看该作者
永平五铢与永安五铢  学习
姓名:王 正 (认证店主  网店试用期:2014年03月19日至2015年03月19日)
地址:宁夏固原市彭阳路40-1号   邮编:756000
手机:15825392321
农行:6228481208087725071 王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